走出沪广总部大楼,沿昆山古城路向北。乘车约半小时到达福田塑料制品厂。
厂房里,设备琳琅满目,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黑色和白色的塑料颗粒混合在一起,通过机械臂不断被吸入生产线。在另一端,机器吐出黑色的风箱。切割包装后,这些波纹管将被装车运往20多公里外的湖光原料仓库。
小波纹管,看似与普通塑料管没什么区别,却具有耐磨、降噪、阻燃、耐腐蚀、抗干扰等多种功能,套在线束外,起到关键的保护作用。
\”我们向湖广供货已有20多年了.\”福田塑料总经理吴福地回忆说,2001年,依靠一条生产线和6套模具,当时53岁的吴福地向亲戚朋友借了50万元,接下了湖光的第一笔订单,开始了创业之路。如今,福田塑料年产值已突破1000万元。
在昆山,汽车线束产业链的吸附力逐渐增强,湖光成为20多家世界知名汽车企业的供应商。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来到湖光总部的工厂,几千平米的开放式车间,各种自动化设备令人目不暇接。工人在控制室按下按钮,五颜六色的电线、端子、模具等。通过智能物料传输系统和轨道引导车系统送到开线站。加工后自动运送到指定地点。
这套智能物料传输系统的供应商,容止工业企业智能科技(昆山)有限公司,距离湖光总部的工厂只有10多公里。
徐海东,容止工业企业创始人之一,从事仓储自动化工作10多年。企业刚起步的时候,名气小,订单少。2019年初,面对湖光近2000万元的大订单,容止工业企业迅速扩充团队,引进新设备,几个月就拿出了高标准的智能物料传输系统。
随着项目的顺利实施,一战中容止工业企业在业内声名鹊起,随后成功获得了JD.COM、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订单。
在汽车线束产业链中,国产零部件的影响力持续提升。\”现在,一半以上的零件可以从国内供应商那里获得.\”程三荣说,就近采购,成本下降,产品竞争力更强。
很多外资企业也开始向昆山聚集。
德国知名企业Kropp每年向湖光供应各类胶带,价值3000多万元。2014年,Kropp在长三角的子公司搬迁至距湖光仅20公里的平前国际(昆山)现代产业园。瑞士领先的连接器公司泰科电子(Tyco Electronics)也计划在湖光周边建设新工厂。\”靠近我们在亚洲最大的客户,供应会更方便.\”泰科电子的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昆山已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投资汽车相关产业。
连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和政策的改善。今年,“真金白银”继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江苏省出台42条措施促进经济运行总体向好。“这些举措很多都和我们息息相关。”湖广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安排12亿元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工业企业开展免费诊断、高端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集成应用创新等。在此基础上,苏州出台了55条“含金量”十足的政策。为推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昆山也在充分利用上海汽车产业外溢的优势,以昆山开发区为前沿,培育较为完整的汽车相关产业链,集聚一批科技园、创新中心和R&D机构。
昆山市工信局局长徐康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做大做强,做新做精,深度融入长三角汽车产业链。
主要的
形成合力,把产业链“做强”
在湖广的一个工厂里,有一个神秘的车间。除特定工作人员外,其他人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天辰平台报名链接】。穿着白色防尘服和灰色鞋套,戴着防尘帽,经过严格的入场检查,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车间。
十几米长的生产线上,大大小小20多个机械臂一字排开,橙黄色的高压线束不断被抓着。每20秒就有一条电动汽车充电线从这里下线。
汽车线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据程三荣介绍,一般来说,线束厂人均年产值能达到40万元就不错了。为了突破天花板,从2015年开始,湖光投入巨资对工厂进行智能化改造。如今,入库、开线、压接、测试、总装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智能化生产。在很多智能车间,人均年产值已经达到200多万元。
智能化转型的成功也离不开产业链上企业的紧密合作。
湖广隔壁,昆山标新公司就在。从昆山标新的演示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台小机器,四个机械臂,比米粒还小的螺丝,比纸还薄的金属片一片片被精确抓取安装在手机金属外壳上。
\”这样一台小机器能支持20名工人.\”该公司总经理李建荣说。
以前昆山标新主要是给苹果代工厂提供自动化设备。2018年,昆山标新与湖光决定联合开发汽车线束自动化生产线。
从手机到汽车线束,跨度非常大。“我之前没有接触过汽车线束,对行业标准一无所知。可以说我是从零开始的。”李建荣说。
好在双方配合紧密,共克时艰。技术人员坐在一起讨论解决方案。如今,他们共同开发的智能生产系统已经进入第三代。每年都有价值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智能设备进入湖光的车间,逐步替代进口设备。
正是这种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使得昆山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逐渐由大变强。2022年,全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173家,主要涉及发动机、电机、轮胎、车轮、线束等领域,总产值约600亿元,同比增长20.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努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弹性和安全水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加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围绕制造业关键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共同攻关,确保工业系统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徐康说,接下来,我们不仅要继续吸引更多优质外资企业进来,还要鼓励和支持更多本土汽车企业走出国门,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顺应产业发展大势,补齐短板、延伸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打造新兴产业,增强产业发展的连续性和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尤其是汽车产业。电气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加快,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江苏昆山,面积931平方公里,汽车产业链配套企业1298家,卡在链条上,整合资源,同频共振,形成创新联合体——龙头企业带动牵引,地方政府全力支持,从跟跑逐步领先,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强到强的跨越。
沿着昆山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成长足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产业链的形成、发展和壮大。无数奋斗的故事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即将发生。自强不息的企业会夯实产业基础,让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更有韧性、更安全、更可控。
-编辑
开车行驶在纵横交错的道路上,往往过了几个路口就能看到一家涉车企业。江苏苏州昆山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拥有汽车产业链配套企业1298家,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突出,2022年总产值约600亿元。
以汽车电路的主体——汽车线束为例。围绕一家民营龙头企业,近50家供应商聚集昆山。在这个成熟的产业链中,上下游分工明确,供需合作紧密。
为什么是昆山?
让我们走进这座苏南城市,沿着听起来很陌生的“线束生产线”寻找答案。
跟随
从零开始,整车线束就“造”出来了
如果说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那么由电线、连接器和相关辅助材料组成的线束就相当于汽车的神经和血管。线束质量差可能导致汽车故障甚至自燃。
曾经,整车线束产业链的话语权掌握在合资品牌手中,本土企业采用拉丝的加工模式。现在在昆山,这种情况有所改变。
“随着产业链做大做强,我们掌握了设计权,选择哪家供应商,自己决定。”昆山湖光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剑带领湖光的设计团队和昆山德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R&D人员朝夕相处,同步开发新项目。“我的主要工作是画出德科供应的零部件图纸,交给湖光整体设计。”德科研究员江语晨说。
要设计一套汽车线束,恰恰是由产业链上的企业联动。在昆山,越来越多的供应商被“卡”在以湖光为首的这条链条上。
镜头回到1995年-
当时上海的汽车工业发展很快。紧邻上海的昆山抓住了机遇,凭借区位和成本优势,吸引了大量汽车相关企业。在时代的汹涌浪潮下,湖广在昆山土生土长。
1988年进入行业。经过近八年的发展,当时的湖光业务范围已经从工程车扩展到商用车和乘用车,但仍是一家普通的代工厂:厂房破旧,生产线陈旧落后,技术水平没有大的突破。
创始人程三荣没有想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一天,一家汽车贸易公司找上门来。对方带来了模型图纸,想让湖光设计车辆线束。几百万元的生意,如果能拿下,将是湖光接到的最大一笔订单。
但是没有技术人员,没有生产线,甚至连采购什么原料,去哪里采购都不清楚。一辆车的线束里至少有上百个电路。以前湖广最多只能生产几十个电路。
经多方打听,程三荣得知天津有一家公司可以生产整车线束。他立即踏上火车,邀请技术人员回昆山。所需零件一一列出,但很难采购。他们不得不花很多钱委托香港的一家外贸企业代为采购。前后用了半年多的时间,零件全部到位。
虽然煞费苦心,但湖广尝到了甜头。程三荣决定进入汽车线束行业。
当时国内汽车品牌崛起。湖光顺势而为,业务快速增长,瞄准了下一个目标——中标合资品牌客户。
“合资供应商的准入门槛非常高,我们必须不断改进我们的技术,才能打入市场。”程三荣回忆,为了给大众供货,湖广每年邀请对方的审查小组审查四次,发现问题,立即解决。
又是5年,经过反复审核,湖光已经从C级供应商“接地气”成为B级,可以向大众供应部分线束;直到2012年才最终成为其车辆线束供应商。
尽管如此,国外供应商起步早,技术成熟,成本控制较好,在当时仍握有行业话语权。生产一套大众全车的线束【天辰娱乐登录app】,需要上千个零件,从胶带、端子、橡胶件到电器盒、电线、护套。90%以上都是进口的——不仅成本降不下来,还有国外供应商的面子。
“要打破外资垄断,光靠我们一家是远远不够的。”程三荣说:“如果不能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国产汽车线束很难成气候。”
并肩跑
深度融合,推动企业集团“扎堆”
一家汽车线束龙头企业带动近50家供应商集聚江苏昆山。
一束电线串成一条链(一线调查)
不久前,湖光在罗马尼亚的工厂投产,这是其第一家海外工厂。“我们将加快海外布局,让中国制造的汽车线束走得更远。”程三荣说。(人民日报记者王维俭)
本期统筹: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