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博物院编钟演奏的感觉_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演奏有感

[db:摘要]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

解读古代编钟音乐的时代之声(深度观察)

本报记者范浩天

幕布缓缓拉开,舞台中央摆放着一套壮观的曾侯乙编钟。演奏者手握钟锤,有规律地随着鼓点的节奏敲响挂在钟架上的铃铛。“叮咚,叮咚,叮咚……”铃声时而清脆,时而浑厚,不同的音符构成了一首美妙的编钟古乐,犹如天籁之音。

作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以其保存完好、规模宏大、铸造工艺精湛、音乐设计精美而享誉世界。来到这里的中外游客不仅可以在博物馆里一睹它的风采,还有机会聆听一场由曾侯乙编钟的原创音乐会,感受2000多年前古代宫廷音乐之美。在这背后,有专业的编钟乐团,让沉睡已久的编钟“开口说话”。

还原编钟,奏响千年古乐。

1978年5月下旬的一天,在湖北省睢县(今随州市)擂鼓墩一号墓的发掘现场,潜水泵不断将墓坑内的积水抽出。随着水位慢慢下降,一根木柱、一根三层楼高的横梁、横梁下悬挂的一座古铜钟逐渐浮现。

考古人员发掘后发现,曾侯乙的编钟共有65个,分八组排列,挂在一个三层钟架上。这件总重达2.5吨的古代乐器,创下了多项纪录——一套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旋律最完整的编钟,代表了先秦礼乐文明和青铜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音乐家聚集在睢县研究编钟。“编钟的价值不仅仅是静态展示,人们更好奇的是它发出的声音如何,千百年后是否还能演奏。玩什么?”曾参与曾侯乙编钟考古发掘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文新说。

各路专家共同攻关,谜题一一揭晓:

曾侯乙编钟的钟体、钟架、挂钟构件上有3700多处铭文,清楚地标明了每口钟的音调、声调名称。这些铭文表明,这套编钟音域宽广,有完整的十二音体系,跨越五个八度,仅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每个钟的正鼓部分和侧鼓部分可以分别激发一个乐音,即“一钟两音”。

同时,考古学家在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彩绘木雕鸳鸯盒上发现了编钟演奏的秘密。我看到盒子上有两幅画,其中一幅是敲钟的画,以两只鸟为柱。柱子分上下两层,上面挂着两个铃铛,下面挂着两个下巴。在他们旁边,一个音乐家正在用一根长棍敲击编钟。结合出土文物中的木槌和木棒,专家推测编钟需要多人配合,每人手持一根木棒和一根木槌,通过敲击编钟发出声音。

但是这么珍贵的国宝怎么能随便敲呢?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湖北省博物馆牵头,联合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学院等单位,对原编钟进行了无损检测和深入研究。经过四年的反复调试,第一套复制编钟于1984年9月通过验收。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不久,第一次编钟音乐会就走出了土地,用原来的编钟演奏《东方红》、《国际歌》、《草原上的旭日》等曲目。复制完成后,湖北省博物馆成立了编钟表演团(现编钟乐团),并于1984年国庆节应邀赴北京演出。1987年设立了专门的编钟音乐厅,平均每天有三四场表演供游客欣赏。此后编钟乐团的演出被固定为湖北省博物馆展览的延伸,一直延续至今。

推陈出新,显示时代特征

去年元旦,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联合江汉大学音乐学院、武汉琴台钢琴博物馆,在湖北省博物馆编钟厅举办了“看见钟琴”新年音乐会。被誉为中国古代“乐器之王”的曾侯乙敲钟,与西方“乐器之王”的钢琴共同演绎,为观众带来了一场中西合璧的跨界音乐会。

歌舞表演《编钟》、古编钟音乐《金声玉贞》、钢琴独奏《拉斯帕尔马斯的钟声》、编钟及双人钢琴合奏《我的祖国》…清脆的编钟声与钢琴欢快的旋律有机结合,观众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当天,音乐会从早到晚连续演出4场,可容纳400多人的编钟音乐厅座无虚席。

“坚持与时代同向,与人民同行,不断创新演出形式,推陈出新,保证演出质量,满足观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音乐审美需求,是钟鸣乐团受到群众欢迎和喜爱的主要原因。”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副团长马叶平说。

成立之初,由于经费有限,湖北博物馆编钟乐团的日常演出大多是从外面请群众演员,成员不到10人,排练次数更少。近年来,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的支持下,钟鸣乐团持续抓好队伍建设,提高演员待遇。从专业的音乐院校,整个剧团的演员人数增加到了34人,而且大部分是来自管乐、弦乐、打击乐、舞蹈。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扬琴专业的丁佳梦就是其中之一。

“我觉得编钟音乐会很无聊。来到乐团后,我才发现编钟可以配合这么多乐器演奏出多种风格的节目。同事都是多才多艺,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民乐乐团。”丁家孟说,曾侯乙墓中出土了编钟、编钟、鼓、笛、竖琴、笛子等多种乐器,编钟乐团就是以曾侯乙编钟、编钟为基础,将这些古代乐器组合而成的。

湖北博物馆编钟音乐【天辰娱乐速录】作曲罗乐介绍,近年来,编钟音乐乐团在《诗经》、《楚辞》等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创作了《关雎》、《九歌》、《田文》等一批新曲目。除了展示传统编钟乐舞,编钟乐团还尝试与钢琴、古琴、萨克斯等不同乐器跨界合作,以独奏、合奏、合奏、竖琴演唱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浴火重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音乐会,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冯静楚韵”编钟音乐会,“长江之韵”专场编钟音乐会…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编钟音乐会,使编钟古乐走出了展厅和文献,走进了千家万户。

增进交流,传播中国声音。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名片之一,曾侯乙编钟自出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作为展览的重要延伸和补充,湖北博物馆编钟乐团的演出与编钟一起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编钟乐团接待了许多外国政要,包括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英国前首相希思、德国前总理科尔、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接待了无数外国代表团和游客。另一方面,编钟乐团也多次随曾侯乙编钟展走出国门,在多个国家的著名音乐厅演出。

199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湖北省博物馆应邀赴日举办“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特展”,展览中播放了曾侯乙编钟复制品,马业平是表演者之一。他清楚地记得,宽敞的音乐厅回荡着乐团演奏的《楚尚》、《樱花》、《四季》等耳熟能详的歌曲,在当地引发了一场“编钟热”。

“有一次去演出的路上,我看到观众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前排成四列。当地人告诉我,他们在排队买编钟音乐会的票。”马叶平说,展览开幕后,两个月内有超过40万人前往参观展览和观看编钟表演。公明党前主席益胜在参观后留言说:“文物来自仙乐。这是你们民族的荣耀和骄傲。”

2016年,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瓦伦蒂娜·马特维严科率团访问湖北武汉。在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队为她演奏了俄罗斯经典民歌《喀秋莎》。她主动上台,和编钟手合影,还试着在编钟上敲击几个音符。

在一些重要的国际活动和场合,编钟乐队和编钟古乐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的庆祝活动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来宾欣赏了大型交响作品《交响交响曲1997:天地》,该作品由音乐家谭盾作曲并执导,用曾厚义编钟(副本)演奏。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颁奖仪式的音乐由曾侯乙编钟原声、现代玉铃和交响乐演奏…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成立30多年来,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巴西、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省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访问和交流。据统计,全球已有近10亿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体验了曾侯乙编钟跨越千年的视听魅力。(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