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高加林们美好未来——评电视剧《人生之路》

[db:摘要]

近日,由上海制作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在央视播出。该剧部分根据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改编,讲述了以高加林、刘巧珍为代表的一群有志青年,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投身时代大潮,发扬从陕北到上海的奋斗精神,生动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生活在陕北的年轻人高加林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变局和命运的考验后,他在时代的大潮中书写了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故事。该剧再次选择“高加林之谜”作为叙事起点,通过为主角续写一生的故事来重构经典,回应基于中国语境的时代之问。

该剧让新一代观众看到了当下“高加林”在人生选择上的迷茫,见证了那个时代有梦想的年轻人是如何不甘于接受命运,又是如何与之抗争的。但经典重构的难点在于,新作既要充分尊重原著的精神内核,又要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改编。《人生之路》的创作摒弃了相对保守的重复经典的方式,以小说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织的创作方式作为叙事基调,从而拉长了故事时间轴。该剧前半部分讲述了高加林在坎坷的人生和崇高的理想这一对反作用力的牵引下,多次将自己拉离黄土地,无奈又不得不回到原点。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难以为青年群体提供多样而充足的成长路径,更是因为高家村的人际互动模式,让他背负了沉重的社会关系。高加林高考后被村支书的儿子高双兴冒名顶替,与巧珍的恋情成为村里流传的谣言。这些都是他试图冲破的人生枷锁。然而,高加林从未放弃奋斗的道路,决心在广阔的天地里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剧集的后半部分,高加林的困惑得到了与时俱进的解答。他以不懈的奋斗在上海找到了出路,乘着时代的东风实现了人生的巨变,完成了从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到文学编辑的成长。事业成功后,他回馈家乡,使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为一种正向合力。曾经的“高加林难题”终于变成了“高加林答案”,即父母的经验可以指导年轻人的人生道路。

充满理想的经典重述,既能让观众了解过去,汲取父辈的经验和生活力量,又能让原著获得新的时代魅力,引导大众迎接未来。这也是文艺创作在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需要具备的人文胸怀和现代视野。

(光明日报作者:杜亮,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四十多年前,原作者因为无法冲破时代的迷雾,探索未来的巨变,只能给高加林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如今,电视剧《人生之路》立足当下重新审视父母的人生疑惑,用已知的经验回应高加林的困惑,演绎出一个符合时代必然性的答案。重述经典并不意味着对原著不加修饰的重新演绎和再现,而是基于时代语境对原著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新的阐释。

该剧对上海的选择,不仅为高加林的人生巨变提供了合理的环境,也为经典作品赋予了时代的力量。上海巨大的城市变化为解决“高加林难题”提供了基本的考虑因素。受这个关键系数影响,年轻人的人生之路总体处于上升状态。在《人生之路》中,来到上海的巧珍将个人发展视为新的人生动力,通过自我奋斗和良好机遇成为潮流引领者,并最终与高加林找到了精神平台。刘巧珍、高双星、马栓等角色不仅是高加林的时代同路人,也构成了他人生选择的多种镜像。

电视剧为“高加林”提供的出路既浪漫又理想。但这种人生巨变的可能性,恰恰是他们对时代的期待和希望。该剧还设计了高加林高考名额被顶替的故事线,纠正了他被偷的人生。高双兴坦白真相后,从事多种体力劳动,最终选择通过教师资格证,回到陕北老家教书。回到生命的原点,高双兴将在家乡继续解开“高加林之谜”。虽然他们的人生就像时代镜像的正反片,但不懈奋斗是他们血液中共同的文化基因。小说《人生》最后一章的“不是结局”一词,预示着高加林的未来还有很多可能,高双兴的人生选择也为电视剧《人生之路》增加了一个“不是结局”的注脚。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