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文化活动_感知节气文化

[db:摘要]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辈们的博大智慧,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民俗风情,也标志着时代的脚步和共同的文化记忆。从古至今,中国人民都在节气的指导下组织农耕活动,安排日常生活。节气文化滋润和滋养着人们的生活,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智慧。

“谷雨到,人笑,细雨润物细无声。”随着谷雨的临近,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雨水明显增多,花朵更加茂盛,水稻长势更加旺盛。谷雨的部分内涵可以从它的名字来理解。谷雨取自“雨生百粒”的意思,指充沛的雨水可以满足水稻在关键时期的水分需求,滋养谷雨季节作物的生长。像雨、小雪、大雪等节气,可以反映一段时间的降水现象。正因为如此,节气也被长期视为“天气预报”。

知天知地知农事。信息时代的天气预报更加专业准确,但在广大的农村,很多有经验的农民还是靠着自己心中熟悉的节气农谚,跟着“时”走,不误农时。以谷雨为例。“谷雨,夏种庄稼,南坡北洼种棉花,气温好种稻苗,瓜豆种鸡蛋。”“谷雨里可以种红薯苗,一棵树可以收获一大筐。”时至今日,这些节气农业谚语仍然在指导农业生产、服务农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春雨震春明谷天,夏满山川夏连热,秋露寒霜,冬有冰雪。”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套关于季节、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而且属于中国人的时间哲学,其中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天地、岁月的思考。它是人们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业活动的基本遵循。也是中国社会顺应天气、指导实践的人生指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

节气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系统,以自然时间序列提示和服务于我们的生产生活;节气民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时间坐标,规范了日常生活的节奏和具体内容,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仪式感;节气文化已经成为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审美意象和意境,沉淀为中国人的审美符号和传统,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节气和人类的亲情有关。即使在不同的地方,人们在共同的节气和节日里也能有相同频率的情绪,情绪产生共鸣。这种集体共情体现了文化认同感。二十四节气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显示了中国智慧。关于节气文化中蕴含的古老智慧,《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期》一书序言中写的一段话可谓准确:“行走在二十四节气的七十二期,你也是行走在一个无比丰富、绚烂、厚重的文化时间空。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哲学、诗词,历经千年依然历历在目,在这个世界‘百年巨变’中带给我们新的启示,展现出新的价值。”

节气的文化内涵与时俱进

【热点观察】

【天辰平台开户】赏牡丹,吃香椿,饮五谷雨茶。当人们在鲜花和美食中品味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这个春天最后的回眸时,春雨的最后一个节气近在咫尺。

“清明祭英烈,共铸中华魂。”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各地广泛开展了祭扫英烈等一系列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缅怀英烈、铭记历史、激励青春的热潮。

二十四节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清明节为例,它不仅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扫墓祭祖和春游的节日。其演变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等习俗和文化积淀,形成了禁火、扫墓、登高、插柳等丰富的习俗,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首先,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蕴含着先民的农耕智慧;其次,清明节祭祖、扫墓等活动,承载着中华民族重家的价值观念和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再次,清明出游蕴含着回归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生境界,体现了古人追求天地和谐、万物和谐的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明节的习俗不断演变发展,内涵也更加丰富。首先,清明节是一个庆祝生命的节日,其中感恩文化和责任感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二,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是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通过清明节的仪式实践,可以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三是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大力弘扬英雄主义事迹和精神,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崇尚、缅怀、学习英雄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成为时代赋予清明这一传统节日的新内涵。

2018年,我国将“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成为亿万农民欢庆丰收、享受丰收的盛大节日,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后,一些地方还推出了“节气——助农”模式,根据二十四节气组织不同主题的帮扶活动,既促进了节气文化的现场传递,又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了文化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双丰收。无独有偶,杭州将谷雨日确立为“全国饮茶日”,连续多年举办茶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茶产品推介会、茶书读书会等多场丰富多彩的茶主题活动,有力推动了茶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节气文化仍有巨大的挖掘空间空,在助力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其内涵将更加丰富。

让节气在当下蓬勃发展。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场精彩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创意表演让世界为之惊叹,也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

根据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联盟的相关信息,仅今年3月,各地就广泛开展了各种节气文化活动,或推出节气主题短片,或打造“文艺—节气—文化旅游”品牌,或举办二十四节气展览,或配合传统民乐进行节气音乐会。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节气文化如何融入和滋养人们的生活,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和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个问题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得到了很好的解答。一是将重要节日与当地民俗相结合,拓展文化内涵,加强情感纽带,既能丰富人民生活,又能释放农村生产生活活力,促进发展;二是从群众需求出发,依托丰富的活动将节气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满足百姓精神需求,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集中;三是通过文艺创作激活二十四节气,让节气文化渗透到影视、综艺、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传统工艺中,讲好节气故事,实现多元化传播;四是通过节气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在未成年群体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育人内涵。

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承,就是二十四节气要回应人们的实际需求,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互动。接下来,我们不仅要继承和保护二十四节气,更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寻求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生活中所能释放的新的可能性,使之继续发扬光大。比如,在有效保护节气文化资源的前提下,通过旅游、文创、乡村振兴等多产业、多项目的生产,让节气文化相关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扎根民间,扎根日常生活。这样,节气文化的“传承”和“传承”就会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实现节气文化的长期保护和永续利用,真正焕发出古老节气的生命力。

(光明日报作者:彭江洪,海南师范大学教授)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