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科考取得积极进展_中国高原科考站

[db:摘要]

4月中旬,在出发进行下一阶段考察前,青藏科考队领队、中科院空天元对地观测水循环与全球变化团队首席科学家李嘉研究员与科考队员在格尔木湿地站合影留念。新站选址和建设过程中“山河难复,未来又有村”和“跑断腿磨嘴皮子”的经历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嘉指出,虽然格尔木地区气候异常干燥,但源于昆仑山冰川和积雪融水的格尔木河及其支流维持着格尔木盆地的草原和湿地,观测柴达木盆地空地相互作用的格尔木湿地站与草原站和规划中的沙漠站相结合,形成了格尔木地区不同生态梯度和干湿地表条件下的空地相互作用综合密集观测网络。它是将于今年夏季发射的大型地基空地基-天基合作观测试验任务地基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空地基和天基观测提供地面验证信息。同时也将改变该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观测数据匮乏的局面,有望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接地气”的数据支撑服务。

经过不懈努力,格尔木湿地站终于建成,中科院空第二次青藏科考天元分队向航拍无人机挥手合影。中新社记者孙自法摄青藏科考队队员、中科院空天元副研究员郑朝蕾具体负责草原湿地两个“接地气”观测站的数据接收和处理工作。他说,运行中的草原站地表比较干燥,植被覆盖稀疏。新建的湿地站重点观测河漫滩周围的草甸,季节性积水,地表相对湿润,植被较为茂盛。格尔木湿地站建成后,研究团队可以分析该地区不同干湿地表条件下地气交换特征的差异,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青藏高原地气交换过程特征的变化。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新建的青藏科考野外站也是如此。中科院空天元助理研究员姜敏表示,在远离居民区的沙漠戈壁新建野外观测站,难度很大。在确定了观测站的建设地点后,首先要买围栏、木桩、铁丝、防护网等材料。,多方联系车辆将材料运至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合理放置材料,以满足车站施工需要,确保地表状态不被破坏。工地离市区较远,科考队每天出发时要带上馕、糕点、自热饭等干粮,在工地上伴着沙尘暴和牛羊进行露天野餐。天文台建成后,要安排人员定期维护科研仪器设备,读取观测数据,确保仪器设备安全。

经过不懈努力,第二次青藏科考中国科学院空天元队建设的格尔木湿地站终于建成。中新社记者孙自法、李嘉综合报道:虽然野外环境恶劣,过程艰巨复杂,但青藏探险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任务。作为本次青藏科考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新建的格尔木湿地站经过科考队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得到了位于格尔木的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所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的全力支持。格尔木湿地站最终建成并投入运行,为青藏科考后续大型联合实验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青年博士科考队员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亲身体会科学家精神,践行“在祖国大地上写论文”。

下一步,中科院空天元团队将基于在青藏的科研工作积累和格尔木湿地站、操帝站等野外综合观测站的数据,对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接地气”观测数据和研究成果,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贡献中国智慧。(完)

经过不懈努力【天辰台怎么样】格尔木湿地站终于建成,第二次青藏科考的中科院空天元队在站前合影庆祝。中新社记者孙自法摄。本报青海格尔木4月20日电(记者孙自法)根据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第二次青藏科考)的相关任务,从规划到野外选址,从谈判到现场施工,从设备安装到试运行,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西风-季风协同及其影响”急需建设一个重要的野外观测站——柴达木盆地地气相互作用格尔木湿地站,该站历经一个多星期,在青藏高原“几经波折”,终于建成

这是第二次青藏科考“西风-季风作用区非均匀下垫面地气相互作用的空中通量观测”,中国科学院地球观测水循环与全球变化团队空天元建立的名为“地气”的湿地野外观测站。它将与草原站观测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对柴达木进行观测和采集。

经过不懈努力,第二次青藏科考中国科学院空天元队建设的格尔木湿地站终于建成。中新社记者孙自法摄新站选址。青藏科考队员、中科院空天元博士生周深入牧区,走访牧民,做科普,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详细了解草原主要信息。茫茫大漠戈壁地广人稀,科考队往往行驶数百公里也碰不到一个牧民。所以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和偶尔出现的牧民交流的机会,由点到面,串联起来,逐渐打开局面。

青藏科考队成员白宇是一名博士生,今年将从中科院空天元毕业。他认为【天辰平台注册】意味着土壤湿度的算法结果在学校和实验室只是一个变量(或数字),但到了野外观测现场,土壤湿度就变成了科研人员用手掌就能摸到的湿度。参加青藏探险,“让我更加明白,科学知识就像一棵树,课本或文献就像大树的树枝。【天辰报名平台】深入大自然,亲身体验它的奇妙变化,让科学之树长出生机勃勃的绿叶和花朵。”

在格尔木湿地站的建设过程中,第二次青藏科考的中科院空天元分队队员成为搬运工,在高原上进行体力劳动。中新社记者孙自法摄青藏科考队队员、中科院博士生吕云哲空天元说,如果说生命科学学生的实验室是各种试管和烧杯,那么地球科学学生的实验室就是广袤的土地,测量仪器就是探测试剂,各种物体之间的物理过程就是通过实验捕捉目标。计算机里再高精度的遥感图像,也无法描述科研路上遇到的自然风光和真实经历。走出实验室,科研工作对他来说不再是电脑里的“0”和“1”,而是变成了山川河流、阳光雨露、风尘,他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地球科学。

青藏科考队员和中科院空天元所博士生对格尔木的第一印象是,到处都是贫瘠的白色盐碱地,极其干燥。直到我们深入草原为格尔木湿地站选址建站,才发现这么干燥的地方,居然孕育了密集的河网和湍急的水流。经过仔细追查,我们得知格尔木河发源于东昆仑山,其水源主要来自冰川融雪水和山区降水。他说他的研究工作与冰川有关。实地考察后,他不仅亲身感受到冰川和冰川融水对周边地区,尤其是干旱地区的重要意义和影响,也激发了研究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兴趣和动力。

在格尔木湿地站建设过程中,第二次青藏科考的中科院空天元队队员抡起铁锤安装防护围栏。中新社记者孙自法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