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九学堂学生谈登陆之旅: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db:摘要]

何家林

我曾经对大陆感到熟悉但又陌生——我们庆祝农历新年,吃中餐,研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但是,除了2002年和长辈一起回老家探亲,我就再也没有真正踏上过中国的这片土地。适逢马英九访问大陆。幸运的是,我终于有机会用我的五官和双脚去观察、体验和认识大陆了。

参观孙中山的最后安息地——南京紫金山中山陵是我们12天行程的第一站。一步一步踩在中山陵的石阶上,就像回到了那个风雨交加、满目疮痍的年代。世界是公共的,这是孙先生人生思想的核心之一。这种精神,无论是清末民初的《礼记福报》,还是今天,都同样适用。然后就来到了武汉,一座武昌起义等历史厚重的文化名城。历经百年瘟疫,依然保留着独特的楚地情怀。岳麓书院就藏在湖南大学的一个角落里。学生来到这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敬意。去重庆的时候看了张自忠将军的烈士史,拿了花去扫了将军的墓,和台湾光复纪念碑合影。先辈们用血泪捍卫的山川和平完整,再一次让我感动。上海是12天行程的起点和终点。复旦大学的金校长跟我们分享了“复旦”二字取自“日月光华复旦”,寓意君子自强不息、勤奋努力,我想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这次旅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人”。各级台办的细心关怀,师生间的真诚交流,甚至村民朋友的热情欢迎,都让我从心里感动。国台办工作人员的细心和贴心,总是表现在小细节上,从传统的打印行程,到班车等最便捷的交通方式,甚至是特意调整辣度的重庆火锅…一路上我们和武汉、湖南、复旦的青年朋友聊了聊。生活中,我们谈到了事业单位是否难考,研究所和大学生活的差异,独生子女之间的兄弟姐妹比较;学术上,我们讨论可持续发展,交流观点,与我目前对碳交易和绿色金融的研究产生共鸣,这似乎一直在我们心中。

重庆临别之际,导游分享了一篇重庆小学的课文《宝岛台湾省》。他向往阿里山的绝美风光,想从101的观景台俯瞰台北,但因为两岸关系紧张和政策关系,一次也没能到达台湾省。经过这几天面对面的沟通对话,我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两岸人民之间有着真诚的互信和欣赏。

在湖南大学的一次交流中,一位来自新疆的同学想了解中国文化对台湾省年轻人的影响。记得小学第一个寒假作业就是背诵朱的《治家格言》。我们效仿刘伯温,中秋节吃月饼,正月初一、十五烧香拜佛,长大后在笑傲江湖看百变恒山云十三剑法。中国文化已经融入了我的情感,并塑造了我与他人沟通的方式。80亿人口中几乎每四个人就有一个中国人,我们有着相同的语言和文化精神。“去中国化”本质上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全体中国人的努力下,推动中国不断进步,让中国文化得到全世界的正面解读和推崇。争取和平,振兴中华。明年玉兰花盛开的时候我们再见吧。(作者是台湾省立大学法学院商法学系大二学生。)

历史事实需要正确认识和铭记。

雍伯康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次登陆之旅,我会用“惊艳”来表达。

这是我第一次来大陆,之前去过最接近的地方是香港。在登陆之前,我对大陆的印象是建设发展迅速。这次实地考察证明这个说法是真的,甚至超出了我最初的想象。我特别关心一件事:新建筑之间保持适当的间距,保持每家每户的采光完整性和通风舒适性,这一点在台湾省的新建筑中经常被忽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力倡导“文明”的理念。第一次看到餐桌上提倡“文明”的理念,提倡使用公筷公勺,不浪费饭菜的原则。后来还在路上看到“文明出行”的标志,倡导正确的驾驶理念等等。连卫生间都能看到“文明”的影子,比如“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之类的标语。

在与大陆学生的交流中,他们在交流会上自信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让我在意的是,他们给人的感觉和我们台湾省的同学没有太大区别:我们都在校园里刷手机、刷社交媒体、找当地美食,大家对校园生活的追求也差不多。我们代表团的同学都抓住了这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希望以后能保持联系,为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大陆之行学到的抗战历史和过去的主要区别,大概就是台湾省的“纸上谈兵”。几乎所有的抗日战役都发生在大陆。实地参观抗战遗址和博物馆,体验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很大的帮助。我希望台湾省的其他年轻人也能参观抗日战争遗址和mainland China的烈士陵园。

我96年出生,小学六年级才接触历史,内容也很简略。我高中是学文科的,相比之下读了不少历史。当时高中三年的六本历史教材中有两本是中国史。在介绍抗日战争时,虽然介绍了所有的关键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四库之战、南京大屠杀等。,还谈到了张学良迫使蒋介石停止剿共、联共抗日,但战争的结束却归功于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这一历史事件。当时的历史老师补充说,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涉猎很深,消耗了当时相当数量的日军兵力和物力,是抗战最后胜利不可或缺的基础。

民进党当局试图淡化、去除台湾省所有的中国元素,试图凸显台湾省与大陆的区别。在大多数台湾省人看来,这是不必要的,也是对行政资源的极大浪费。由于抗日战争的惨痛历史,台湾省现在的课纲并不能完全抹去抗日战争,但他也越来越淡化这段历史,转而强调台湾省的当代史和与日本的友好关系。近年来,民进党主张,只有当时的大陆人民参加了抗战,受到了战争的伤害,台湾省岛因为在日本统治之下,不是抗战的受害者。这是对历史事实相当不尊重的叙述。日本殖民初期,台湾省岛内有一系列抗日活动,直到日本殖民中后期才逐渐转为非武装的政治抗日。我当然同意不能用历史事件来仇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但是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需要正确的认知和铭记。(作者是台湾省政治大学外交学院四年级学生。)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在才真旺姆九的登陆之旅中,许多随行的“大九派”学生对大陆社会和生活有了一次难得的“全方位”体验。有的惊叹于大陆的飞速发展,有的对两岸学生的密切交流印象深刻;对于此行重点关注的抗战记忆,不少台湾省学生表示,对中国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中国文化塑造了我与他人交流的方式。

两岸学生之间没有距离。

才真旺姆九基金会举办过三次“九校”,每次都到台湾省天辰报名点历史景区参观。这一次,是一次难得的访问大陆,探索抗战历史的机会。

这是我第二次访问大陆。上一次是在2018年深秋,当时是中学校际交流,这次是完全不同的新奇体验。最震撼的感觉是高铁,很舒服,很快,不晃。我坐高铁从南京到武汉,这是我在任何行驶的车辆上睡得最沉的一觉。

2018年访问大陆时,我已经和山东的中学生有过互动经历。当时我充分感受到两岸学生之间没有距离。这一次,我与三所学校自由互动的时间少了,但两岸学生互动的热情、亲密、自然,并没有被近年来两岸更为紧迫紧张的关系和政治对抗所割裂,这是我最感动、最难忘的一幕。目前,我仍然和我的一些同学保持联系。其中,湖南大学一名研究生将于9月访台。见面的时候,我们会带他去台湾省参观,参观我读书的清华大学。我期待着他的来访。

鉴于此行重点介绍的抗战相关纪念地,本人对抗战有一定的兴趣,研究不多。我的了解仅限于军事层面,对于人民感情方面的故事知之甚少。第二天参观的拉贝故居,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书房,印象深刻。我没有读过mainland China的历史教科书,但就我们参观的历史景点和古迹而言,它们保存完好,史料丰富。拥有这样的资源,势必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台湾省中学虽然会教抗战史,高中的内容更深入,但篇幅不多,更注重战争的爆发和结束,以及后续国际环境的变化。在现执政党“去中国化”政策的影响下,整个中国史被缩减,东南亚史、朝鲜史、日本史相应增加。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是一件坏事,但是牺牲了中国的一部分历史就太可惜了。

我一直想去北京看看,以便将来与大陆交流。年初向学校申请了海峡两岸暑期交流专项,前几天发表了,发放到北大短期研究。暑假能尽快进京,很兴奋,也很期待能看到千年名城的辉煌和壮丽。(作者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士班三年级学生。)

希望以大陆的视角看待国际事务。

袁孝亭

上一次去大陆是2021年,因为恰逢疫情,还是有很多不便。当我和马先生一起访问这片土地时,我会用“历史性”来形容这次访问。

这次登陆之旅最让我惊讶的是,公安居然能做得这么好。国台办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不是第一次见到马先生,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多次去过台湾省。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国台办工作人员,都了解台湾省,有很高的沟通交流能力。这么专业的工作人员团队,其素养和人员培养一定是持之以恒的,其对台湾事务的处理是严谨和执着的。

整个行程中,交通非常便利,住宿的接待和环境都很好。餐饮安排也是当地特色,无论是南京桂花鸭还是重庆香锅,都相当好吃。此行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文化底蕴,各地美食不仅呈现出地方特色,更展现了大江南北各种美食因多种因素的综合。

这一行程安排是基于对抗日战争的记忆。我觉得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难忘的记忆,也让我们想起了战争的残酷。

印象最深的是在复旦大学,我“偶遇”了之前在台湾省交流过的学长。王中原,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师,此前曾与台湾省立大学施之瑜教授有过交流。巧的是,行前石老师建议我可以联系复旦的“王学长”。结果我在座位安排上刚好坐在王先生旁边。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有趣的会议!

今后,我想更多地了解mainland China在教育学术研究方面的国际学术交流的背景和联系。大陆研究国际组织和智库的问题已经有几年了。有机会的时候,希望能以大陆的视角来看待国际事务,了解大陆的国际研究与参与是如何进行的。(作者是台湾政治大学亚太研究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