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低水平忙碌超八成受访大学生按下生活倍速键

[db:摘要]

曾一进入研究生院,就找到了一份新媒体运营的实习工作。读研第二年,她最多管了四件事:媒体实习、自媒体创业、志愿者工作、每周小组会。“因为做志愿者需要全神贯注,自媒体的推文只能请另一个小伙伴帮我。”曾姚橹发现,自己处理的事情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很难静下心来把事情做到极致。

中青学校的媒体调查显示,62.3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在开始“双速”时,感觉只是略读了一下表面。54.3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对一切都感到厌倦,没有时间去改善。52.43%的受访大学生觉得来不及总结反思,但收获不大。46.65%的受访大学生觉得双速生活让他们很累。

“年轻人有选择各种外界刺激的需求,社会生活水平的进步也能满足这种需求。这是好事,但更进一步,不应该满足于快节奏、刺激的生活。”迟玉凯分析说,长时间高强度的刺激容易导致人的专注力降低,长时间过于剧烈和高强度的刺激也会影响人的健康。

对此,杨子霖深有感触。今年年初,她艰难地维持着五份实习和社团活动。杨子霖从一开始觉得“每一天都那么充实有意义”,渐渐发现不对劲。“最大的问题是影响我正常学习。”

她发现本来可以看完的书渐渐没时间读了,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做演示的时候学得不够透彻。“这不太好,和我做研究的初衷背道而驰。专业专著和论文不认真读,多读几遍,学习质量达不到。”

调查显示,87.71%的受访大学生曾一度感到陷入低水平的忙碌中。对此,迟玉凯表示,“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倍提速’,而不是看到别人忙得满满当当,我们也很着急,就催促自己赶紧去忙。我们还没想好真正要收获什么,要向什么方向发展。”

在迟玉凯看来,如果被动地跟着别人的节奏,一味地“打滚”,不仅会很累,而且效率低下,忙不过来。最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很忙却什么都没做好,或者没有获得感。“所以,你在忙的时候,需要停下来回顾总结,静下心来想一想,你的忙是不是有目标有成长的忙,你的‘双速’是乘数还是乘数。”

为了弄清楚自己的“双速”实习和学习过程是否有意义,杨紫琳特意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对自己这一个月来的收获和进步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我发现有些实习和我之前参加的实习差别不大,没有什么增长点。而我已经厌倦了应付一切,所以和一个月前相比,虽然忙着起飞,但没有任何进展。”这种反思让杨子琳很快决定减少实习量,提前和实习单位的老师说明情况,逐渐摆脱了繁忙的工作,只保留了一段时间的弹性网上实习。

可以按下倍速按钮,也希望能够按下暂停按钮。

看着好友段的“双速旅行”,方玉杰觉得“像是拍了一张照片,完成了旅行”。与段不同,方玉洁终身拒绝按下“双速键”。“我更了解自己,更倾向于在做事之前思考什么样的方法更适合我,反复做的效果如何。”

相比双速生活,方玉洁更喜欢给要做的事情设定目标,不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完成时间。在方玉杰的记忆中,学车是他日程表上最满的一个日历。“为了两个假期考驾照,第一个假期考科目一、科目二,第二个假期考科目三、科目四。”于是一个关于练车的“时间表”在他脑海中形成:上午9点到12点练车,中午12点回家吃饭午休;下午2点到5点继续练,5点到7点回家吃饭,吃完饭回驾校练到晚上9点左右。他这样过了两个假期,终于拿到了驾照。

曾认为“双速旅行”更多的是打卡,而不是享受。来北京实习前,她原本打算每个周末都去北京的旅游景点打卡。“第一周去了天坛,第二周去了故宫,第三周去了北海,第四周去了圆明园。只有这样,我才能游遍北京,才能称之为一次旅行。”她最近发现这是一个“FOMO”(害怕错过)原则。其实随便抓拍一束花,也是抓住了春天。“比起在热点地区忙着打卡,慢下来感受一下这个城市的节奏,也能让我庆幸你来了。”曾宇瑶说。

努力放慢脚步的曾,觉得过去的忙碌更多的是为了获得一种体验,从而给自己贴上各种金光闪闪的标签,而高层次的忙碌则是主动创造价值。所以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价值的提升上。除了创业自媒体帮助考研的同学,她还想做一个博客节目。她没有按下暂停键开始自己的生活,而是选择做一个“边缘人”,观察和学习其他博客节目是如何制作的,花时间阅读来充实自己。“只有放慢脚步,以兴趣为目的,才能获得更真实的人生体验。”

迟玉凯认为,无论是寻求外界刺激还是屏蔽外界干扰,只要是主动的选择,都是合适的。“生活应该丰富多彩。我们应该尊重年轻人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人生需要各种丰富的经历,尤其是年轻人。丰富的经历会对人生有益。”

“文武之道,一一放宽。”迟玉凯建议,紧张和舒缓的节奏可以交替进行,比如在忙碌一段时间后有意识地放慢节奏,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做一些放松训练,适当回避一些外界刺激。“另外,在你每天启动‘双速’之前,可以对事件进行过滤,比如信息浏览或者娱乐,不需要深入探究的事情。但如果你用心研究一个领域,认真学习一些知识,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学习。”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我希望享受和体验这个过程,而不仅仅是追求一个结果。”方玉洁的人生主题是“慢一点”,“过程决定结果,只要结果不太差,就可以接受”。

“人民广场、南京东路步行街、城隍庙、豫园…我在一天之内游览了上海所有的著名景点。”最近在网上相当火爆的“大学生特种兵之旅”,让河南某大学的杨子琳仿佛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

之前去上海旅游的时候,她就是那个“一天气冲冲走了三万五千步,转了七八个景点”的大学生。“在游乐场玩的时候,她一整天都在排队,坐顺风车,所以吃不下午饭,只是啃着一条面包。”

今年3月,厦门大学研究生曾开始在北京实习。虽然是实习生,但她需要同时推进三个项目。晚上7点下班后,她还会帮学弟学妹们考研复试。“基本上要到晚上11点才能回到住处,不仅是我,我身边的很多同学也是。待办事项基本都排满了。”

近日,中国青年报联合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173所高校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3271份。结果显示,65.61%的受访大学生会边吃饭边做其他事情,62.98%的受访大学生会以两倍的速度看剧、综艺、短视频,51.67%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边乘坐交通工具边工作或获取信息的经历。

沉浸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双速”

倍速对杨子霖来说是一个“基本操作”。考研期间,一点一滴碎片化的时间都被她利用了。买好早餐,边吃边匆匆去了自习室。耳机里还放了英语听力,上厕所的时候还带了个笔记本。就连看娱乐休闲视频,她的速度也是被一次次提及。她还会一边洗澡一边听歌相声,很少完整的看电影电视剧,换成别人剪辑的短视频介绍…

据中青学校媒体调查,82.36%的受访大学生都有过把时间安排得很满,把一天当成两天的经历。谈到“双速”生活的原因,47.54%的受访大学生觉得事情太多,44.24%的人希望“获取更多信息”,41.21%的人希望生活更充实,32.25%的人希望尝试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玉凯表示,年轻人在精力相对旺盛的阶段,主动寻求更多的外界刺激是很正常的。迟玉凯说,“交通的便利,手机等设备的发展,社会服务的发达,使‘双速’成为可能。”

在此期间,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王佳路经历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从决定订到票用了不到半个小时,旅行行程也很满。他试图去尽可能多的地方。“出门睡酒店,就失去了旅行的意义。”

云南农业大学学生段早上6点开始赴港行程,晚上10点结束【天辰登录报名平台】。临行前,段在备忘录里详细列出了她的旅行计划,时间细致到分钟。在极速旅行的18个小时里,她通过高铁、地铁、轮船、公交、索道、徒步等6种旅行方式,打卡了香港9个著名景点,期间还品尝了河粉、豆冰、粉冰、菠萝包、猪包、牛腩、鱼丸面等特色美食,以及港式奶茶。

除了双速出行,段也是双速生活的“常客”。从学习知识点到娱乐剧,倍速浏览是她热衷的方式。“倍速可以更好的节省时间,让我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了解更多的知识点,尝试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段对说道。

研究生刚入学。除了每周开小组会,准备课程报告,写论文,做自媒体,曾姚橹觉得不满意,下定决心找实习。“在那段时间里,我会同时完成很多事情。每次勾时间表,都会很有成就感。这辈子还有很多单子等着我。”这种“冒险”的快感和成就感让她甚至忘记了疲劳。

本科期间,她也尝试过放弃早起晚睡。但是当她醒来的时候,她发现自己一个人在宿舍。“问了才知道,有的去练琴了,有的参加社团活动了,有的去图书馆自习了。”相比之下,曾觉得有点心虚。“还是要安排自己吃饱。”

87.71%的受访大学生曾一度感到被困在低水平的忙碌中。

在段的世界里,双速的生活让她在短时间内体验到更多。要想在仅有的七天假期里实现在粤港澳沿线多个城市打卡的愿望,就必须按下“双速键”。同时,她也坦然接受了“倍速”的另一面。“我打卡的时候可能看过很多东西,只是没看深,不能精通。”

有的人一天出差18个小时,有的人“忙”着四份工作。

超过80%的受访大学生按下了“人生倍速键”

王佳路认为忙碌肯定是有回报的,而且不会浪费时间。“只要不天天躺在宿舍,出去玩,做实验,参加学生工作,都会有收获的。”对她来说,喜欢是判断一件事是否加入日程的第一标准。忙碌一段时间后休息一下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中青报王忠清见习记者王君丽程思记者毕徐若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