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过程中,一大批青年农业科研人员致力于挖掘各种土壤的潜力,在特殊土壤上种植作物。他们研究、利用、改良土壤,他们是依附于土壤的研究者,是梦想去野化的新青年。
他们有的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土地,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区位因素“量身定做”,在贫瘠的苏打盐碱地上种植油菜;有的用青春压住黄沙,开启了沙地上“微生物改良土壤”的研发之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害虫;有的研究盐碱地治理,因地制宜形成配套治理技术和方法,扩大盐碱地利用开发空;有的着眼于红壤改良,通过不断总结试验田经验,与土壤酸化打了一场持久的抑制战;有人把最美的花献给了黑土地。为了使一些地方的黑土地“瘦”起来“肥”起来,用科学技术实现了东北黑土地的保护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中国人多地少,红壤、沙地、盐碱地都是极其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如果能成功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就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耕地资源的扩容提质增效。当代青年农业科研人员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与“卑微的泥巴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用臂膀扛起了如山的责任,用拼搏舞出了青春,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人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些年轻的农业研究人员拥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了解和把握时代的潮流和国家的需要,以自己的职业理想投身于最原始的土壤研究,在广袤的土地上洒下青春的汗水,以心中的爱呵护珍贵的土地,以实际的奉献守护大国的粮仓。
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应用基础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当代年轻的农业科研人员为了让科研更接地气,扎根贫瘠的土地,在遏制土壤退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既注重用【天辰平台会员登录】理论指导实践,又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长期建功立业。他们通过不断改进方式方法,通过“爱土”、“用土”、“改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他们在琢磨技术路径,在田间跑来跑去。他们不仅可以在实地调查中收集样本和数据,还可以在实验模拟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努力打破土壤治理的技术瓶颈。他们的成果不仅构建了土壤保护的技术体系,也为土壤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好的儿女都是有志向的,有志向的人是没有遗憾的。从贫瘠的土地到丰收的田地,从“农业沙漠”到“生态粮仓”,我们被这些年轻人的奋斗故事所感动。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也看到了中国土壤研究的后继者。他们深入田间开展调查和实验,征服了土壤学研究热点难点问题的意识,生动诠释了“国家大事”和“国家责任”的责任。
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农业,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土壤。新时代,农业科研人员生逢其时,施展才华的舞台已经搭好,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对此,我们殷切希望更多新时代的青年人走向田间地头,深入开展土壤科学、土壤农业、土壤健康的研究,探索土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坚持在地球上撰写论文,在农业发展的舞台上诠释青年科研人员与土壤的深厚情谊。
新发展理念催生了新的发展思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土壤管理现已从单一管理走向分类发展。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种”,土壤治理是一项重要工作。希望青年农业科研工作者加快转变思路,加强跨学科、协同发展,把土壤开发治理与选种育种结合起来,因地制宜丰富路径、方法和手段,通过土壤综合开发利用,提升其生态和经济价值。
(作者:王春丽,福建省新时代研究中心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约研究员,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农业经济等。)
(本话题支持陈鹏)
翻译
搜索
复制
[观察者]
土壤孕育生命。土壤的不同性质决定了其不同的耕作和生产方式。中国幅员辽阔,土壤性质多种多样。除了大量健康肥沃的土壤外,红壤、沙地、盐碱地等特殊土壤也广泛分布。如何利用好特殊土壤的特性,使这些土地上的作物多产,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