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深度有价值的书单_人人都要读懂的五本书

[db:摘要]

书单的本质就是一个清单。作家艾柯在《无限清单》中写道:“清单是文化的根,是艺术和文学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榜单不是摧毁文化,而是创造文化。”至于为什么要列清单,Eco认为世界的无限性无法完全掌握,反而给人带来一种不安感。列清单变成了用具体来暗示无限的一种尝试,一种对事物边界尽可能的把握,给无序的事物一种新的秩序。

榜单也可以分为实用榜单和诗意榜单。前者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组织繁琐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或者帮助人们记住不想忘记的事情。后者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呈现出广阔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人们对多样而无限的知识的追求。

书单作为一种历史悠久、极其重要的书单,不仅引导人们阅读和构建知识体系,也展现了书单制作者广阔的精神世界。传统书单不仅有教育部推荐的必读书目,还被大学老师设定为学习的门槛,媒体通过书单表达自己的文化取向和品味。但目前有些书掺杂杂质,越来越功利化。开书也变成了一种权力竞争,从权威人士转移到普通人,形式也从自上而下变成了充满互动。书籍可以推荐,收藏,标记,延伸。

最热闹的是自媒体列出的书单。相对于纸媒的口味,自媒体立足于社会热点和人类痛点。当重大事件发生时,以书单的形式迅速帮助人们了解情况,或者通过阅读帮助人们“自愈”。还有针对大数据计算的书籍,比如“阅读量最大的书籍【天辰平台会员登录】排行榜”、“评价指数最高的书籍排行榜”,满足了从众心理。个人清单也层出不穷,既是阅读经验的总结,阅读成果的展示,也是自我思想的整理。从个人列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代人的知识结构及其思想的变化。

但是无处不在的书单使得阅读成为一种竞争。谁先完成书单?谁能一直更新书单?谁收集的书更多?读书成了负担,让人焦虑。久而久之,人们连书都不读了,只会藏书。当书单直接影响书籍的销量和经典化,越来越成为一种宣传手段的时候,就要防止夹带不属于这个层面的私货和填充作品。一旦人人都可以开书单,书单的混乱无序也可能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书单之所以目前受到青睐,是因为它针对两类目标人群:一是年轻人,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想要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却不知道如何选择;二是中产阶级的人,他们对生活充满焦虑,希望通过书籍获得实用知识来稳住自己的位置,也希望多了解一些人文社科知识来判断自己所处的世界。他们疲惫的心也需要文学书籍来治愈。他们的时间很紧,需要有针对性的阅读,这就更需要有书单。

于是,书单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形式。主题分为以下几类:设身处地–“你不看这个书单我会难过”,终身总结类–“一生值得反复看的书单”,热点话题类–“追剧还不够?这份“扫黄”书籍清单是给你的”,实用价值类——“那些看完会“有用”的书”,名人推荐类——“北大百名教授推荐的经典书籍”。通常的格式是引言引出话题,揭示制作书单的原因,然后是封面图片、内容介绍、推荐。推荐指出了阅读的目的,但缺乏历史脉络和逻辑推演。最后,购买渠道在最后给出,无法转化为消费的书籍很难得到推荐,相应的也缺乏版本意识。书单倾向于越来越短,不是因为精炼集中,而是看起来容易完成,不会给读者造成心理负担;很多书是经典和新书的大杂烩,很多没有经过时间考验的书被加入到序列中。书单以前是无限的,现在变得越来越有限,知识被不断压缩,直到变成“一天能看完的15本经典书籍。”

你需要一个书单吗?弗吉尼亚·伍尔芙曾经嘱咐:“关于阅读,一个人能给另一个人的唯一建议是:不要听任何建议,只是跟随你自己的本性,用你自己的理由,做出你自己的结论。”1925年《北京日报副刊》请各界名人推荐十本青少年必读书籍。鲁迅回答说:“我从来没有注意过,所以现在不能说。”他教的是阅读经验,而不是给年轻人写书。作家阿来也说过,读书讲的是缘分,讲的是个人读书心得,书单没必要。

但是现在人们不仅需要书单,甚至越来越依赖书单。面对一个知识膨胀、话语冲突的时代,人们感到迷茫,不断经历着各种信息和人性的逆转,想从书籍这种坚实的形式中找到确定感。同时,人们把读书当作获取知识和具备一定素质的快速渠道,讲求急功近利。

依赖书单也暴露了人自身的惰性。书单是用来不断完善人的知识体系的。一方面,它给出了读什么书的指导。另一方面,给定线索,我还能读到什么?这需要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根据书单的提示,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兴趣和能力,不断扩大阅读范围。但实际上,人们以为手里有书单就可以一劳永逸,把藏书变成了一种阅读时尚,忽略了背后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各种知识之间的关联。

书单可以塑造经典,也可以挑战经典。有一次,星期日泰晤士报列了一个作家“要烧掉的书”的清单,其中有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弗吉尼亚·伍尔芙、DH Lawrence等经典作家,也有萨尔曼·拉什迪、伊恩·麦克尤恩、多丽丝·莱辛等当代著名作家。《鲤鱼》杂志还举办了“仇恨榜”活动,试图让老的经典作家退出榜单,增加年轻人正在读的村上春树、伊恩·麦克尤恩、卡森·麦卡勒斯、纳博科夫、约翰·欧文。它质疑经典在逐渐失去流通性的情况下,是否还能被称为经典。还有出版社出了“我无论如何也不能读”的书单,而且都是文学经典,这反映了“浅阅读”、“快读”、“碎片化阅读”等概念的流行所导致的“去经典化”,值得警惕。

我的理想书单是实用性和诗意的结合。由资深人士列出,维护权威和公正。里面不仅有经典精彩的作品,还有他们对作品的精辟阐述,让阅读与现实产生碰撞。这个书单不是封闭的,它可以不断延伸,引领人们继续探索,与固有的知识体系碰撞,激发新的火花。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依靠新作品的加入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使得整体秩序稳定而丰富。它有层次感,能不断前进,挑战更复杂的知识。

最重要的是,这个书单可以鼓励人们独立思考,用有限去接近无限,重建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青年学者)霍焰

现在人们的阅读越来越依赖书单。书单的种类和主题多种多样,功能也从引导阅读变成了被转发收藏。背后有一系列权力关系,值得区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