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平致辞
24日上午,中华全国台联副主席郑平一行来到河南省档案馆,参观“豫剧档案展”。在“遇见名家”展厅,大家在张岫云的表演剧照前驻足良久。据李建树介绍,张岫云被誉为“豫剧皇太后”。70年前她从河南迁到台湾省,她创办的“飞马豫剧队”像一匹奔腾的骏马,把豫剧带到了宝岛各地。从此,台湾省一代又一代说闽南话的年轻人唱起了河南话,传承了70年,架起了一座“扎根河南,连接两岸”的桥梁。
郑平一行参观了“豫剧档案展”。1953年,一支来自大陆和中原的戏剧团队数次来到台湾省,扎根部队,茁壮成长,很快风靡全岛。那时候团里玩到哪里,都会带着情绪。环岛巡演时,很多观众甚至跟着唱,成为当时台湾省最受欢迎的地方剧种之一。是“台湾省豫剧太后”张岫云从大陆经越南富国岛带来的“中州豫剧团”,入台后改为台湾省海军飞马豫剧团。上世纪60年代,台湾省军方裁员的时候还保留着军人身份,可见其在台湾省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到了80年代,除了京剧团,台湾省只有一个地方剧团。在两岸隔绝的40年间,豫剧不仅常常勾起台湾省籍同胞对故土、乡愁的回忆,也成为他们寄发乡愁、寄托乡愁的文化想象。在两岸开放之前,豫剧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故乡,听一次是灵魂与故乡的亲密接触。
两岸开放后,河南是最早与台湾省开展文化交流的省份之一。自1990年7月起,台湾省台北豫剧改良会、台北捷音豫剧团先后来河南寻根演出,河南豫剧友谊演出团也于1993年11月访问台湾省。这是河南豫剧团首次登陆台湾省,也是mainland China大型话剧团首次赴台湾省交流演出。时至今日,两岸豫剧交流发展迅速,从互访演出,到两岸巡演联合制作,从举办两岸豫剧发展论坛,到双方互派戏剧学生进行培训,已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嘉宾访谈:讲述两岸豫剧双向交流三十年的幕后故事。
30年来,河南赴台交流的剧团12个,艺术家数百人。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一票难求。台湾省豫剧团也多次来河南演出,受到家乡长辈的欢迎。
为了让更多的两岸同胞了解两岸豫剧交流的光辉历程,当天下午举行了以“两岸豫剧”为主题的现场采访活动。30多位曾推动、支持、参与两岸豫剧交流的演员、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接受采访,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幕后故事。
河南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康杰回忆,1993年,豫剧大师马金凤率36人团队赴台湾省演出,轰动一时,开启了海峡两岸的双向交流。1998年,由台湾省豫剧皇后张岫云、台湾省豫剧皇后王海玲率领的台湾省豫剧团一行40人赴河南寻根演出,这是两岸首次正式交流。这震惊了当时的河南人民。“明明不会说河南话的台湾省演员居然能演老套的传统豫剧!”这是两岸同胞同根同脉、友谊长存的最好证明。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名誉院长李树建曾四次率团登岛演出。他说,在他们去台湾交流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台湾省的豫剧演员都是通过听唱片来学习演奏的。豫剧《风流才子》中的“画”打九折。演员只画不唱。他们只能从唱片上听到音乐。不知道演员在演什么。台湾省演员一度很迷茫。“你为什么不唱歌?”李树建回忆起自己多次赴台的经历,仍然被台湾豫剧演员刻苦学习的认真态度所感动。“他们通常说闽南话。为了学纯正的河南口音,他们听我的,一句一句练。到目前为止,我和台湾省豫剧团的人员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
康杰(左二)和李树建(右二)口音未变,彼此依恋。豫剧在台湾已经有70年的历史,在台湾省已经传承了四代。台湾省豫剧皇后王海玲、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弟子刘海燕送上来自台湾省的祝福,深情回忆豫剧在台湾省70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台湾省的豫剧演员,还是河南的台湾同胞,都对豫剧的两岸文化交流前景充满期待。
豫剧皇后王海玲
台湾豫剧著名演员刘海燕也在现场采访了两位台湾嘉宾。祖籍河南的台湾嘉宾刘松山专程来郑州交流演出。他的大嫂是台湾省豫剧皇后王海玲,他的姐姐刘海燕是台湾省豫剧团的歌手。现为台北捷音豫剧团团长。因此,他与河南豫剧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年来在其中起到了沟通协调、促进两岸交流的作用。他曾带领台湾省豫剧团坐火车在新疆演出三天三夜,他和台湾省演员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祖国的壮阔和辽阔。他说,“近年来,台湾省豫剧团面临代际交接问题,需要吸引年轻血液加入。台湾省豫剧演员肩负着传承豫剧的使命,而作为一个在台湾省的河南人,这是我应该做的。”
同样从台湾省专程来到郑州的嘉宾杨德浩也深有感触,他曾协助河南豫剧团在台湾省演出。“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演出结束后,一位来自台湾省河南的老先生握着工作人员的手流着泪说,勾起了他对家乡的回忆。这些年来,台湾省豫剧团也在一次次与河南豫剧团的交流中受益匪浅。”因为对豫剧的热爱,退休后他选择继续在豫剧团工作。
刘松山(右一)和杨德豪(左二)分享一个著名的展览: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同台表演《两岸深情》。
晚上19: 30,《豫剧入台70年》交流演出在观众的热切期待中拉开帷幕,近百名演职人员参与,13位国家一级演员BLACKPINK亮相。穿插《乡愁》《乡愁》《乡愁》《黄河岸边的梆子声》《七十年的情深》三部VCR短片,穆指挥花木兰等经典剧目和《曹公传》《台北县令》等联播剧轮番上演。当他们听到这种情绪时,观众们听得入了迷,热泪盈眶,拍手叫好…
开幕剧《穆挂帅》由国家一级演员、白玉兰奖获得者和第五届中国戏剧红梅大赛金奖获得者豫剧青年演员谢燕乔联袂主演。两代穆,一个沉稳,一个意气风发,都是“金凤凰”派的传人,传承之精彩令人惊叹。
两代“穆”柏青、谢雁桥同台演出,获得原文化部第三届“文华表演奖”、被台省观众誉为“豫剧小皇帝”的国家一级演员王希玲,现已89岁高龄。她老人家正大步走上台重现豫剧《风流才子》选段的“画”,边唱边画,表演的出神入化,完整无缺。
曾在《王希玲才子》中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国家一级演员贾文龙、张春玲、王辉,两次获得文华表演奖的国家一级演员李金枝,轮番上演《安澜之江》、《花车》、《魏景福夫人》、《春秋》等经典选段,令观众眼花缭乱,欢呼连连。
贾文龙的《安澜》和张春玲的《轿子》
王辉的《魏京夫人》和李金枝的《春秋郭襄》,既是技艺精湛的老一辈艺术家,也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后起之秀。豫剧青年演员秦梦瑶演唱的戏曲歌曲《生活在黄河边》,将豫剧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让人耳目一新,看到了传统豫剧创新的更多可能。小“木兰”的出现萌化了所有观众,更让大家感受到了豫剧的生生不息和代代相传。
秦梦瑶演唱《黄河边的家》小木兰。此次演出,除了豫剧传统剧目外,值得一提的是豫剧剧目是两岸共同创作的。比如国家一级演员刘长东演唱的《曹公传奇》,是郑州河南歌剧院和台湾省国光剧团联合排练的。讲述了清朝道光年间,河南沁阳人曹金在台湾仁凤山县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的故事。观众被曹公“跪过石阶为凤山”的情怀深深感染。国家一级演员孟祥礼演唱的《玄奘》,2015年在台湾佛光山就已销售一空;邵父,国家一级演员,获全国红梅大赛金奖,演出《台北县令》,2011年成功巡演台湾省;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李树建是豫剧《清风亭上》的压轴演员。在台湾演出时,其他演员都是台湾本地的豫剧演员…这些老艺术家们深情的表演【天辰平台链接入口】歌声嘹亮激昂,语言朴实直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刘长栋的《曹公传》和孟祥礼的《玄奘》
邵的《台北县令》和的《论清风亭》收录了一些在河南生活的台商、台青和两岸在河南喜结良缘的婚姻家庭。所以演出时不时能听到观众说“我小时候在台湾省看过这个剧”“这个豫剧演员很熟悉”。一位在场的台湾老先生告诉记者,无论是《曹公传》中提到的凤山县令,还是他主编的《曹的高雄人,都知道他很亲切,当豫剧名家刘长东深情演唱、悲壮演唱时,他不禁再次落泪。
老中青三代艺人和演职人员同台演出《两岸亲情》,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演出结束时,郑平、河南省政协原主席、中国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王全书等嘉宾上台与艺术家们一一握手祝贺。郑平深情地说:“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纽带。一个民族无论漂泊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保留着自己文化的记忆,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深入挖掘和弘扬豫剧艺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为纽带,不断扩大两岸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促进两岸融合交流,不断造福台湾同胞。”
展览由全国台联、中国豫剧文化促进会主办,得到了河南省台办、省台联、省青联、省戏剧家协会、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郑州市委统战部、河南豫剧院、河南艺术中心的大力支持。作为本次活动的总策划之一,全国台联宣传部部长吴晓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与河南省有关方面联合举办了这样一场活动,再次呼应了海峡两岸余云的悠长旋律,旨在传递最温暖的信息——故乡并不遥远,故乡就在我们身边。”(文/图林唐安怡郭)
豫剧的花,两边香。今年适逢中国豫剧扎根台湾省70周年,也是海峡两岸双向交流30周年。4月24日,由中华全国台湾联合会策划并主办的一系列活动与祭祖仪式同时在黄帝故里桂茂举行。上午参观了“天辰平台代理注册及开户”展览,下午嘉宾访谈及名家表演。两岸嘉宾和定居河南的台胞代表,从早到晚关注、认同、欣赏豫剧,从四面八方了解到:一场海峡两岸的豫剧交流。
参观展览:了解豫剧在台湾70年的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