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时代和历史的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观,各国如何实现共同安全”的问题,中国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郑重交出了中国的答卷。
当世界陷入混乱时,全球安全倡议显示了它的责任。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地缘政治冲突再起,军备竞赛死灰复燃,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相互交织叠加,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增加。面对多重风险挑战和多重安全困境,掩耳盗铃的鸵鸟心态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雪上加霜。“如果你是安全的,你就不会改变主意。”全球安全倡议诞生于国际安全多事之秋,就是要正视动荡的安全形势,应对严峻复杂的安全挑战,引领国际社会在惊涛骇浪中奋勇前行。
全球安全倡议在世界迷茫的时候,亮剑了。安全是主权国家的首要目标,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然而,当前一些国家正在时光倒流,用冷战和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激化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叫嚣大国战略竞争,以牺牲别国安全为代价谋求自身安全,加剧国际安全困境,成为世界最大的乱源。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各方都大幅增加了军费和军备。根据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发布的《2023年军事平衡》报告,2022年全球军费开支高达19786亿美元。按照目前的趋势,未来5-10年,全球军费规模有望继续扩大。但当事人越是追求安全,安全似乎越来越远。如何寻求理想的安全方式,各方都深感焦虑和困惑。《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只有建立在道德和正确理念基础上的安全,才是真正有坚实基础的持久安全。为此,我们主张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倡导对话而不对抗、伙伴而不结盟、共赢而不零和的新型安全道路,以新思想、新方案为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新动力、新希望。
集中精力,全球安全倡议对所有各方开放。
全球安全倡议提出一年来,得到了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赞赏和支持,并被写入中国与有关国家和组织交往的20多个双边和多边文件。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和广泛认同,与这一倡议拥抱世界、开放包容密不可分。
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这一重大倡议回应了世界共同的安全关切,邀请各方共同努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和支持。一年来,从进入国际视野到扎根国际舞台,全球安全倡议已成为世界共享的宝贵财富。
“全球安全倡议”应运而生,向全世界开放。
全球安全倡议面向世界,坚持开放、包容和相互尊重。习近平主席在双边和多边场合多次表示,中国愿与各方一道,推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不针对特定国家,也不排斥特定一方。任何愿意加入这一倡议并真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家都将受到热烈欢迎。推动全球安全倡议与国家的大小、强弱、贫富、制度、宗教和文明差异无关。所有国家的安全利益都是平等的,合理的安全关切应该得到重视。全球安全倡议绝不搞封闭排外的“小圈子”,也不搞崇高践踏低的“贵宾制”。
全球安全倡议向各方伸出援手,呼吁团结、合作、共赢。中国欢迎并期待各方参与全球安全倡议。这不是粉饰、炫耀或故作姿态,也不是找棋子输赢,而是希望团结世界各国以合作求和平、促安全。在推动实施全球安全倡议的过程中,中国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与各国及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双边和多边安全合作。中国将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把自身安全与各国共同安全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利益汇合点。全球安全倡议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不承认单独行动是英雄,不容忍任意和武断的私利。
务实的全球安全倡议造福世界。
全球安全倡议正在从概念走向实践。一年来,这一重大倡议在应对全球安全挑战、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全球安全倡议的实际成果令人鼓舞。2023年以来,中国先后发表《中国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和《中国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立场》,在全球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提出综合标本兼治的解决方案,以实际行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汇集了最大的国际公约。3月,沙特和伊朗在北京的对话取得了重要成果。两国宣布复交,为地区国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矛盾和分歧树立了典范,为动荡的世界提供了巨大利益,成为全球安全倡议的成功实践。
全球安全倡议的行动指南清晰而详细。今年2月,中国发布了《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该倡议的核心理念和原则,明确了20个重点合作方向和5类合作平台和机制。《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极具行动导向性,强调坚定支持联合国安全治理的核心作用,努力促进大国间的协调和良性互动,积极推动对话与和平解决热点问题,有效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不断加强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从而进一步为倡议走向深入指明了方向,并就与各方在各领域、各层次安全问题上的合作作出了战略安排和具体规划。
和平是全人类永恒的期待,安全是全世界不懈的追求。全球安全倡议面对世界的变化,回答世界的问题,团结世界的力量。它们是世界的宝贵财富,必将推动国际社会携手走向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美好明天。
(金晨曦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